Chitosan製程

Chitin是地球上含量僅次於纖維素的第二豐富有機物。主要存在於甲殼動物、軟體動物與昆蟲之外骨骼及外殼;藻類、真菌與酵母菌等微生物細胞壁中亦含有Chitin。
 
 
前段製程是以蝦蟹殼等基材作為原料,再經由弱酸(HCl)去除碳酸鈣,以弱鹼(NaOH)去除蛋白質其及脂肪後,產生出Chitin,因不溶於水/弱酸/弱鹼,且人體無法吸收,應用上較為侷限。
Chitosan是由Chitin經過去乙醯化(Deacetylation)濃鹼製程後,所得到產物,可溶解於酸性溶液。
在幾丁聚醣方面,去乙醯化的程度愈高,所表現的生物活性就愈明顯,例如抗菌活性等。因此,去乙醯基程度常用來做為幾丁聚醣品質檢定的一項重要指標,目前常用的檢測方法,包括紅外線光譜、核磁共振光譜、紫外線光譜等。製備去乙醯基程度高的幾丁聚醣的方法,主要可分為酵素法與熱鹼處理法。目前有相當多案例應用在不同產業領域上面, 研究也發現Chitosan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、可生物分解性、無生物毒性、抗菌消臭等多樣特性。
 
從幾丁聚醣到幾丁寡醣
幾丁寡醣(Chitosan oligosaccharides, COS)幾丁聚醣經特殊的酵素酶水解技術處理得到的一種全新產品,其分子量在3kDa以下,而幾丁聚醣分子量則在500-1000kDa。因幾丁寡分子量較低,則可完全溶於水;而幾丁聚醣只能溶解於酸性水溶液中。可溶於水之特性,是直接影響幾丁寡生理活性的重要因素;因溶於水,才有機會被生物體吸收及利用,進而表現出來生物活性,更容易被人體、動物和植物體吸收。